用脚步丈量大地——自然资源部第三大地测量队三年来承担了两万多公里的二等水准观测任务

日期:2022/8/17 10:49:55 作者: 浏览次数:808 分享:

2022年8月16日,《中国自然资源报》第1111期测绘版头条发表文章《用脚步丈量大地——自然资源部第三大地测量队三年来承担了两万多公里的二等水准观测任务》。

7月6日,西藏那曲的天格外蓝。

早上8点,在那曲驻地,自然资源部第三大地测量队一中队45名队员全部集结完毕,测量仪器和随行物资码放整齐,车辆蓄势待发……

“出发!”随着一中队副队长邱东平一声令下,这支浩浩荡荡的队伍再次开拔。他们将跨青海、过甘肃,行程4000多公里,最终抵达内蒙古和吉林测区。

此时,他们在西藏测区已连续奋战3个多月,完成了昌都、山南、林芝、拉萨、日喀则、阿里、那曲等地区的二等水准观测任务。

二等水准观测任务是自然资源部整体规划、统筹实施的国家基础设施建设重点项目,分三年实施,今年是收官之年。

该项目的实施将有助于提高我国基础测绘的整体控制精度和范围,对自然资源“两统一”职责履行、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

“今年一开春,队里就为我们举行了出测动员大会。”一中队项目负责人程丕介绍,部第三大地测量队承担了2万多公里的二等水准观测任务,涉及青海、西藏、内蒙古及吉林、云南、贵州等地区。他所在的一中队是水准观测任务的具体承担部门。出测仪式结束后,他们立即奔赴西藏和青海,分成14个外业观测小组分散在各测区作业。

今年是项目实施最后一年。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完成西藏和青海观测任务后,他们决定放弃返家休整,直奔内蒙古、吉林测区。

水准测量是用水准仪和水准尺测定地面上两点间高差的方法,作为一种精密的测量方法,主要用于建立国家或地区的高程控制网。

6月29日,笔者随行出测。当天的路程比前几天要远些,队员们早上烧了两壶开水装进保温瓶中就出发了。

连续下了一个多星期的雪,四周的山白茫茫一片。经过50多分钟车程,终于到了前天观测的间歇点。程丕把水准仪从仪器箱里取出来,看了看仪器上自行加装的气温计,让水准仪先适应环境温度,以避免热胀冷缩可能带来的影响。

二等水准测量一般是6个人一组。一个队员负责测距,手持一个像单轮手推车的测距仪,从点位出发,量30米,在地上画一根线,再向前量30米,再画一根线,依次向前。两个队员分别负责扶尺,把尺台放在地面的画线上,再把水准尺固定在尺台上,两个水准尺前后相隔60米。

程丕负责水准观测,另一个队员负责给水准仪打伞遮光。程丕把水准仪固定在两个水准尺正中间,这样水准仪距离前后两个水准尺都是30米。因为路面结冰,每次固定水准仪程丕都会仔细检查三脚架抓地情况,防止打滑。

程丕先把水准仪对准后方的标尺,观测、瞄准,读取并记录数据,再转过头,对准前方的标尺,同样的操作,就得出了这两点之间的高程差。等前后都测量好了,他一挥手,扛起仪器走到刚才前方标尺之前的第一根线上再次固定仪器,后面扶尺的队员则走到最前面固定好水准尺。这样,刚才位于前方的标尺就成为后方的,而之前位于后方的标尺则成为前方的,水准仪依然位于两个标尺中间。

5个人就这样重复刚才的流程,一段一段测下去,每天要走10多公里。

简单重复的事情更要认真做。他们知道自己肩上扛的不仅仅是仪器,更是责任。

“水准测量要避开正午,太阳直射不利于观测。”程丕说,中午太阳一晒,地面上的水汽蒸发会出现“折光”现象,影响读数。

队员们沿着317国道缓慢向前,全程海拔4700米以上。风里夹着雪,刮得大的时候,吹得人睁不开眼,也站不稳脚。

5名队员在风雪里紧张作业,架标、量距、读数、记录,小心翼翼地收集每一个数据。他们知道,哪怕一个小数点的错误都会造成几十公里甚至几百公里的返工重测。

“精度是测绘的生命。”采访期间,程丕多次强调,虽然是二等水准测量,但精度要求一点不能含糊。

二等水准测量每公里的误差是毫米级别。水准网测量必须形成一个闭合的环,测出去再沿原路测回来回到起点,对误差要求极其严格,以保证水准数据的精确。

由于离驻地比较远,来回不方便,队员们早上出发时都带了干粮。中午一人一桶泡面,不等面条完全泡好,大伙就狼吞虎咽吃起来,吃完面躲进车里取暖、小憩。

下午的风刮得更大,沿着水准线越往上海拔也越高。尽管走着路,扛着仪器一直忙活着,身上却不觉得暖和。测量的间隙,大家时不时把手伸进衣服里捂一捂。

晚上7点观测结束,8点回到驻地。

一到驻地,程丕和队员们就开始张罗着生火做饭。不大一会儿工夫,热腾腾的饭菜摆上了桌,虽然简单,却是一天中吃得最香的一顿。大家挤在厨房里,端着碗边吃边聊,天南地北地侃,有说有笑,很是热闹。这是他们一天中最惬意的时刻。

这段日子,队员们借住在藏族同胞泽吉阿仁家里。吃完饭,铺开行军床就钻进睡袋里。为了克服恶劣天气带来的影响,外业队员们出测都会带上帐篷、行军床、煤气炉等生活必需品和应急装备。

“出来测量,有房子住就不算苦,扎帐篷守仪器是常态。”在驻地,队员何亚东打开手机,翻看他们去年九十月份在青海果洛开展二等水准观测时的视频:一顶睡觉的专用帐篷、一顶向牧民租借的生活帐篷、外加一台车,构成了他们生活驻地的全部,一住就是2个多月。

何亚东说,一中队承担的二等水准观测任务有3000多公里处于海拔3500米以上的高原地区,有些测区处于无人区,有时还会面临缺水缺油缺后勤补给等困难,没有固定的住宿场所,找不到住宿地时,就只能住在帐篷甚至牛棚里……

有任务就必须出发!每年野外作业10个月,他们像候鸟一样,春天绿叶发芽时出征,秋天树叶飘落时归来。他们沿着老一辈测绘人的足迹,跋山涉水,风餐露宿,测区在哪里帐篷就扎在哪里,翻越了一座座高山,穿过了一片片戈壁。

3年2万多公里,他们用脚步丈量大地,用执著坚守初心!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作者: 庄亚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