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上的坚守—西藏调绘纪实

日期:2025/8/11 9:38:11 作者: 浏览次数:108 分享:

当西藏高原尚未褪去夜的凉意,万籁俱寂中人们仍在酣睡,自然资源部第六地形测量队基础地理信息数据采集分院的外业队伍已经踏上了调绘的征途。

车辆沿着蜿蜒的道路,朝着工作区域驶去。从县城出发时还是平整的国道,行驶约10 千米后,道路逐渐从沥青路变成了水泥路。远处看路面还算完好,凑近才发现,河谷一侧的水泥路基已被水流掏空了大半,悬空的路段旁,用涂满红漆的大石头做了警示标志。车辆行驶在这样的道路上,仿佛悬在半空,随时可能坠落,队员们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司机更是全神贯注,方向盘在手中稳稳攥着,每一寸转动都小心翼翼。

随着海拔逐渐攀升,车辆驶入调绘区域,最终抵达一座村庄。眼前的村子里,家家户户盖着砖混房,不少房屋还在施工,钢筋碰撞与水泥浇筑的嘈杂声响,透露着边境村庄蓬勃的生气。

当队员们在村庄里来回穿梭、仔细调绘时,村民们注意到了我们这些带着笔记本电脑的陌生面孔,几个年轻的藏族村民围了过来,用带着藏腔的四川话问道:“朋友,你们是做什么的?”队员们立刻出示了工作证件和公函,耐心解释工作内容。起初,村民们眼神里带着几分警惕,相互低声交流着;直到听明白来意,他们的态度才渐渐缓和,眼神也多了几分和善。“这里是边境,我们得防着境外的非法测绘人员。” 一位村民笑着说。他们不仅主动提醒此区域不能飞无人机,以及哪些地方需要回避,更用最朴素的行动,守护着国家的地理信息安全。

村庄区域的调绘完成后,我们驱车沿着山路继续向上行驶。水泥路变成了碎石路,路宽从 5 米缩成 3 米 —— 这是牧民放牧的通道,窄得仅容一辆车通过,稍偏一点就可能坠入旁边的悬崖,山路上一个接一个的急弯让人头晕目眩,短短十多公里的路,竟走了近一个小时。

车辆翻过垭口,行至一段泥泞路时,车底突然传来 “咔咔” 的异响。下车一看,竟是一根牛角缠上了传动轴。队员们先用锤子猛敲牛角,试图将缠绕处敲松,又拿铁铲在卡住的地方挖土,以便留出空隙,几番尝试无果,只好取出千斤顶把车顶起,再用锤子使劲敲打。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终于把卡在车底的牛角取了出来。

取出牛角后,队伍继续向山上行进约 3 千米,时间已到下午 5 点半。前方的路上,堆着几堆泥石流残骸,像小土包一样堵在靠山侧。我和驾驶员余海林下车往前探了一百米,发现根本无法通过:左边是悬崖,右边是凸起的泥石流,车子过去肯定会倾斜。正犹豫时,天气骤变,浓雾突然涌来 —— 这是下雨的信号,必须立刻下山。在狭窄的路上,只能慢慢倒车,退到一处稍宽的地方掉头。刚掉过头,浓雾已将车辆完全包裹,大家都暗自庆幸刚才及时撤离危险区域。

归途的考验还在继续。车子行到半路,突然 “噗” 的一声响,没开出10米就停了下来 —— 左后胎瘪了。3人轮流拆卸、安装轮胎,另 1 人紧盯着山坡,随时警惕落石并及时提醒。在海拔5000米的高原上,每一个动作都异常艰难:寒风像刀子一样刮在脸上,队员们喘着粗气,双手冻得发僵,却仍默契配合着。偏偏这时,豆大的雨点砸了下来,冰冷的雨水瞬间打湿了衣服,大家只能加快动作。换好轮胎时,天色越发昏暗,雨水混着雾气模糊了车窗,赶路的心情愈加迫切。绕过密集的急弯后,距离山下的村庄越来越近。拐过一个三叉路口,车辆终于安全抵达山脚。回到驻地时,已是晚上7点。队员们从车上拿了一盒感冒药分着喝了 —— 高原上,预防感冒非常重要。

这只是外业调绘工作的普通一天:身体被疲惫裹挟,周遭还潜藏着数不尽的惊险与意外。在这片高原上,大家与稀薄的空气较量,与险峻的路况抗争,在缺氧的环境中坚守岗位,在狭窄的山路上砥砺前行,用双脚丈量每一寸土地,用仪器记录每一个坐标,用坚韧不拔的意志克服重重困难。在苍茫的雪域高原上,他们跋涉的身影虽然渺小,却用坚定的足迹谱写出最壮美的奋斗者之歌。他们用青春践行使命担当,用汗水诠释着“热爱祖国、忠诚事业、艰苦奋斗、无私奉献” 的测绘精神。

 

(来源:自然资源部第六地形测量队  作者:郭析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