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智创新 新质发展——第二届中国测绘地理信息大会观察
11月5日~7日,浙江德清地理信息小镇再次热闹起来,上万名测绘地理信息行业的专家学者和从业人员,带着创新成果和真知灼见会聚于此,参加以“科技融智创新产业新质发展 北斗服务全球”为主题的第二届中国测绘地理信息大会,共话行业发展的明天。

大会现场
更智能
技术快速迭代,市场尽显繁荣
率先启幕的是第二届中国测绘地理信息技术暨北斗应用博览会。在总面积2万多平方米的4个展厅中,集结了众多业内头部企业,以及业界的最新成果、仪器装备、软件产品、解决方案和应用场景。
无人机、无人船、机器人、机器狗,自然资源一张图、AI不动产超级助手、城市基础设施地震灾害与抗震韧性评估平台、隧道3D解决方案……行业的活跃度和科技感扑面而来。

第二届中国测绘地理信息技术暨北斗应用博览会现场
南方测绘的展台前,几只机器狗在灵活地跑来跑去,引得许多人驻足观看。南方测绘集团董事、常务副总裁缪小林告诉笔者,这次博览会,南方测绘带来了一系列替代国外产品的高端装备,特别是0.5秒超声波马达测量机器人(NT10国产智能化高精度测量机器人),代表了国产光电仪器的最高水平。“作为精密测量最顶级的配置,这个设备现在主要应用于精密工程测量、国家重大的建设工程项目中。它打破了国外公司的垄断,且价格比进口产品便宜了一半以上。”他自豪地介绍。
上海华测导航的展台前也围着不少人,最吸引他们的则是今年的新品——真正解决无GNSS信号环境测量难题的X30悟界·真位RTK。华测导航中国地区部副总经理吴建锋一直在为客户解答各种问题。趁着间隙,他向笔者简要介绍了公司的三维智能、海洋测绘、定位服务、安全监测等业务板块,“如是RS系列手持扫描仪,中大型无人机巢巡测一体解决方案,海洋国产化测流系统及HQ400小型多波束,用于边坡、大坝监测的雷视一体360°雷达等,都是大家比较感兴趣的产品”。
笔者看到,在警用地理信息平台、不动产登记系统平台领域有着较大市场占有率的天耀宏图,此次展会不仅全面展现了自己的传统优势,还带来了新近开发并强力主推的AI“猎影”空间定位系统和实景三维优化大师。北京天耀宏图科技副总裁魏强高兴地介绍了它们的强大功能:前者可以在没有GNSS信号的情况下,通过模型和图像对比而实现精准定位,现已在自然资源执法监察中广泛应用;后者可以通过倾斜摄影实现对宏大景观的1∶1完全仿真,现已有了甘肃扎尕那景区和天津地产开发等优秀的应用范例。
一个个展台,醒目耀眼;一排排装备,科技感十足。彩灯闪亮,人潮汹涌,到处都是专注的眼神、详尽的介绍、娴熟的演示、热切的交流……
大会期间,多家企业发布创新产品。
合众思壮推出了M7系列GNSS高精度定位模组和2025农业系列新品;中海达革新传统测量作业模式,展示了SLAM RTK工程测量系统、S3全能移动测量系统、iBoat BS12无人测量船等新品;大疆发布首款长测程高精度航测激光雷达禅思L3,单日作业面积达100平方千米,价格仅为海外同类产品的1/10;更令业界关注的是由自然资源部地图技术审查中心、浙江省测绘科学技术研究院、土豆数据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三家联手开发的智能审图产品,为解决网络地图审图需求量大与人工审图局限性强之间巨大矛盾提供了重要的技术解决方案。
智能是特质,创新是灵魂。“技术迭代日新月异,企业要想生存发展,不创新不行!”缪小林说。

更泛在
突破传统思维,再塑增长曲线
技术的革新至关重要,而更令院士专家及企业领航者关注的,则是行业长远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在大会发布的《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发展报告(2025)》显示——2024年,我国地理信息产业总产值突破8501亿元,增速达4.8%,近5年复合增长率为5.6%,近10年复合增长率为11.0%。从业单位24.2万家,从业人员约399.8万人。在经济发展面临挑战的大环境下,这样的增长尤显珍贵。
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发布的《2025中国北斗产业发展指数报告》显示,截至2025年上半年,我国北斗产业综合指数为1579点,同比提升10.34%。北斗市场化、产业化和国际化相关指数加速增长,北斗产业景气度进一步提升。
大会开幕式上,有关领导对这两年测绘地理信息行业的成果和变化进行了总结。
一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北斗导航定位、数字地图等领域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企业国际业务进一步拓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二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实景三维中国初步建成,“全国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一张网”服务平台投入使用,新一代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天地图”实现从基础地理信息服务向综合服务转型,北斗三号工程正式收官,卫星遥感影像实现自主保障,商业遥感卫星发展迅猛。三是科技创新不断突破。自主技术装备和平台软件快速发展,与AI等新技术融合不断加速,智能化测绘水平显著提升,北斗规模化应用持续推进。
大会上,与会者形成了一个共识:在数字生态文明的新阶段,测绘地理信息已经从“传统测绘”演进为融合技术、产业和生态的综合性服务体系,成为以高科技为引领、具备高效能产出、提供高质量服务的新质生产力。它如同数字世界的骨架和脉络,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融入千行百业,服务国家发展,赋能百姓生活。

这样的“大势”,为测绘地理信息行业带来的是全新的发展空间、全新的机遇和全新的责任。
那么,如何突破传统思维和传统路径,为行业发展塑造第二条增长曲线?
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会长李维森以“数字化转型”为关键词,向与会者分享了自己的几点思考:
一是锚定“技术融合”,打造数字化转型的“智能引擎”。要加快研发适配时空大数据的AI算法,在遥感解译、轨迹预测等领域突破关键技术,构建自主可控的地理信息技术体系。
二是聚焦“场景落地”,激活数字化转型的“实践价值”。坚持需求导向,推动地理信息技术在自然资源监管、应急管理、乡村振兴等场景中的深度应用,并拓展更多新应用场景。
三是构建“生态协同”,筑牢数字化转型的“发展基石”。推动“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形成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的闭环,在守住数据安全底线的基础上,构建开放、安全、可持续的产业生态。
“要转变思路,从传统的发展路径走出来;要坚持产业现代化,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要坚持应用导向,解决实际问题、创造更多价值,以融合化拓展新的发展空间。”有关专家总结道。
与供给端变革形成呼应的,则是日益拓展的社会需求。
在浙江,测绘地理信息和北斗应用不再是单一的技术服务,而是成为深入社会治理、公众生活等方面的广泛应用,真正赋能千行百业:温州通过“AI+规划”深度融合,全面推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用途精准管制、审批服务优化与执法效能监管的全链条、一体化智能跃升,实现了从“人治”到“数治”的跨越;全省已有2万多台重点农机搭载北斗功能,1.3万艘渔船安装北斗3号短报文船载终端;杭州、宁波、福州三市成功入选国家北斗规模应用试点城市;创新推出全国首个基于“音频室内北斗”技术的火车站 AI智能体;加快打造北斗港口应用、北斗数字交管等,让治理更智慧、更精准、更高效。
“要推动测绘地理信息行业从数据处理到应用服务的战略转移,要向泛在应用转变、向多行业加大力度跨界。”多位企业家表示。
更融合
深化AI应用,重构行业生态
本届大会由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中国测绘学会、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三方联合主办,主题是“科技融智创新产业新质发展北斗服务全球”,这样的融合共通,本身就体现了测绘地理信息行业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以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推动科技与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总体思路。
“测绘地理信息科技要进一步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地理信息产业要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新动能,促进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和升级。”李维森在开幕式上精准“点题”。
综观整个大会,“融合化”是引发众多讨论、当之无愧的“热词”,也是重构行业发展生态的关键。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仁认为,时空智能的目标很明确,要创造一个智能化的社会来推动人类的进步。因此,时空智能必须做到无所不在,要把导航、遥感、通信集成在一起做,要倡导学科的交叉融合,“要跨出我们的学科,才能把我们学科做得更好”。
莫干山地信实验室执行主任张继贤表示,当前测绘地理信息事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正在发生非常深刻的变革,以往以数据生产和工具开发为核心的知识体系,在应对“数据驱动决策、智能赋能百业”的需求变革时,已经显示出了明显的不适应。“矛盾在于数据价值挖掘的深度、技术应用服务的广度以及业务场景响应的敏捷度之间出现了不小的断裂和脱节。破局的关键是,把AI和时空信息进行融合,进行一场体系化、智能化的重构。”
他进一步解释,这样的重构主要来自三个核心维度:
一是技术体系的重构,从现在工作模式导致的数据、模型、算法等孤岛问题中走出来,共建以地理空间智能为核心的新的技术底座,形成一个能够自主感知、认知、决策和计划的智能体的技术基础。二是业务流程的重构,从“项目启动、被动响应”,转向“智慧赋能、主动服务”。三是价值实现的重构。面向不同的高价值的场景,形成标准化、可复用的智能化的解决方案,通过把行业知识、业务流程和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实现产品化,打通从技术创新到产业价值的“最后一公里”。
“这是从技术革新走向范式革命的必由之路。”张继贤说。
为科学度量我国测绘地理信息行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中国测绘学会在大会上发布了涵盖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与结构升级3类指标的“测绘新质指数”。2024年我国测绘新质指数为105.57,增长5.57%。

分论坛现场
大会开设了高端论坛、企业家论坛、“科技创新融合发展”沙龙以及40场分论坛,数百位院士、专家、学者、企业家交流经验思考,发表真知灼见——更多的观念尽情释放:
“进一步强化‘政产学研用’融合,完善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服务链、人才链、资金链,共享集体智慧,形成行业发展新的生态。”
“通过深度融合感知、认知、决策和交互能力,推动整个行业从数字化向智能化的跨越式发展。”
“空间智能是行业转型的关键着力点,通过深度融合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技术,可以实现从空间分析到空间智能的能力建设问题,推动测绘地理信息服务智能化水平的跃迁。”
…………
每一位参会者都收获满满。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总工李长辉表示,本届中国测绘地理信息大会不仅是行业的盛会,更实实在在地为行业高质量发展锚定方向、凝聚动能。会上提出的“新使命担当、新增长曲线、新生态构建”三点要求,既立足国家战略需求,又贴合产业发展实际,让参会者备受启发、倍感振奋。
“我在交流中深切体会到,测绘地理信息已成为数字中国建设的时空基底和新质生产力培育的关键支撑。回去后,我们将把学习交流的前沿理念转化为可落地的技术方案与产品服务,激活数据要素价值,同时,持续联动产业链上下游、科研院所与行业用户,推动技术标准共建、数据资源共享,构建开放协同的创新共同体,为实现测绘地理信息科技与产业的融合创新和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贡献。”李长辉说。
夜幕降临。绚丽的灯光将浙江德清地理信息小镇装扮得流光溢彩、现代时尚,如同中国地理信息产业的璀璨未来。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