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仁院士:时空智能开启数字孪生智慧城市新纪元

日期:2025/10/28 10:39:42 作者: 浏览次数:46 分享:

李德仁院士:

时空智能开启数字孪生智慧城市新纪元

在万物互联、数据奔涌的智能时代,如何让承载着亿万人生活的城市变得更聪明、更高效、更宜居?这已成为全球城市化进程中的核心命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仁在第十八届中国智慧城市大会上指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的物质世界中,城市是最活跃的区域。时空智能开启数字孪生智慧城市新纪元,让城市更聪明、更智慧,推动智慧城市蓬勃发展。他从时空大数据与时空智能的崛起、数字孪生智慧城市的本质特征、应用实践3个维度,勾勒了智慧城市发展的清晰图景和可循路径。

时空大数据与时空智能的兴起

李德仁院士表示,大数据时代已然到来。无处不在的亿万传感器正产生爆炸性增长的数据,量级从GB、TB级向PB、EB乃至ZB级跃进。面对结构复杂、体量庞大的数据,迫切需要通过云端计算整合分析,将其快速转化为有价值的信息,进而探索和挖掘自然与社会的演变规律。一个利用大数据有效进行预测建模、可视化并发现新规律的时代正在开启。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结合,标志着全球进入了大数据人工智能时代。在数据产生、分析与应用的链条中,时空智能的地位日益凸显,其重要性甚至超越了对互联网数据的挖掘。时空信息技术正加速迈向泛在、精准感知的时空智能新纪元,主要体现在:基础定位能力的重大突破、空天地海一体化感知网络的构建、关键技术的创新深化与应用拓展。

一是基础定位能力得到突破,高精度泛在定位技术日趋成熟。音频定位系统实现了从定位信号设计、芯片、模组、标签到基站的全链条硬件解决方案,以及跨系统、跨平台的软件方案。该系统已在南京南站为公安民警提供实时位置服务,支撑警勤调配、联防联控应用,覆盖面积55万平方米。在鄂州顺丰机场,可为机场工作人员、车辆和物品提供精确的定位服务,覆盖面积46万平方米。在杭州东站,能够为室内定位导航、位置共享、网约车等提供精准定位。此外,商用5G多波束智能定位具备高可用、高精度、广覆盖的特点,基于现有5G信号体制,无需额外基站,测距精度达0.32米。这些基础定位能力的突破,为构建全域覆盖的感知网络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底座,支持无所不在的定位、导航、授时服务。

二是构建起空天地海一体化的时空大数据感知网络。空天地海一体化传感器网络构成了时空大数据的强大基础。天基方面,全球在轨遥感卫星超1000颗;空基方面,有人/无人机得到普及;地基方面,地面移动测量系统与智能驾驶车辆持续增长;海基方面,海上移动测量系统(光学、激光雷达、声呐)广泛应用;城市感知方面,各类智能传感器(摄像头)遍布城市各个角落;个人终端方面,几乎人手一部智能手机、智能手表。这张强大的感知网络源源不断地产生着海量、多维的时空大数据,这是时空大数据的优势。

三是关键技术实现创新与应用深化。激光扫描技术已广泛用于三维点云地图构建、智能巡检机器人、精细化三维建模与三维运维监控平台建设,有效解决复杂城市环境的三维建模难题。卫星在轨智能处理技术,如搭载于“吉林一号”光谱01/02星的“在轨智能森林火灾监测系统”,具备火点自动识别、搜寻、定位功能,结合北斗短报文通信,实现秒级“从传感器到用户”的信息传递,将火点位置(精度10米)在17秒内送达消防队员,极大提升了应急响应时效。“卫星+AI实时目标监测”技术可对移动目标进行实时监测。如珞珈三号01星可获取城市三维视频数据,清晰呈现高层建筑、交通流量甚至单个车辆,服务城市治理、交通管理及国防。珞珈二号01星是世界上首颗ka毫米波雷达卫星,其丰富的纹理信息超越光学影像,可测量地表径流面积与流速,在抗洪救灾中发挥关键作用。珞珈三号02星具备高光谱成像、高精度立体测绘、夜光成像及在轨智能处理能力,夜光遥感通过捕捉地表夜间灯光、火源等辐射源,结合数据挖掘与反演,可应用于经济发展、人口分析,电力能耗、碳排放、城市扩张、贫困、环境健康、战争损失等评估及夜间军事活动侦察等,开创了卫星遥感从“对地观测”迈向“对人观测”的新纪元。通导遥一体化技术融合持续定位、导航通信、静态/动态成像、临时视频成像能力,实现全球分钟级数据获取。如“东方慧眼”星座计划部署258颗卫星,包括150颗0.5米分辨率光学卫星(5颗卫星一组,多角度同步扫描成像,支持城市三维建模)、100颗雷达卫星(监测地表地形与形变)、4颗高光谱卫星(5天全球覆盖扫描两次,22个谱段,5米分辨率),还有4颗红外卫星(每天扫描地球4次,对森林火灾、热敏目标和矿产资源进行监测),从而构建全球“一张图”基础,研究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的状态与变化。星座建成后可实现全球目标的“快、清、准、全”感知,构建通导遥一体化的智能化解决方案。遥感影像自动化处理与应用技术支撑“空天地海网”态势感知一体化、实时化、精准化,如自动驾驶与移动机器人,面向建筑物遮挡、隧道、地下车库等复杂场景,可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L4级智能驾驶车能够实现在城市峡谷、地下车库等条件下的自动驾驶,物流机器人可精确执行路径规划、停靠与作业。

总而言之,时空大数据与时空智能是构建智慧城市不可或缺的基石,是实现强军、富国、利民,推动人与自然协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坚强后盾。

数字孪生智慧城市的特点

李德仁院士强调,智慧城市的最高形态是数字孪生,即通过全域感知,将物理世界的城市实体映射到数字空间,构建数字孪生城市。在此虚拟模型中,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进行深度分析,可实现态势洞察、趋势预测和科学决策,从而优化城市运营与发展。

数字孪生智慧城市具备四大核心特点:

一是精准映射。通过空、天、地、地下、河道等多层面传感器部署,对城市基础设施(道路、桥梁、井盖、建筑等)进行全面数字化建模,并实时感知和动态监测城市运行状态,在信息维度上实现虚拟城市对实体城市的精准表达与映射。

二是虚实交互。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居民活动均在实体空间留下痕迹,在虚拟空间产生信息。数字孪生城市中,实体空间可观察痕迹,虚拟空间可搜索信息。城市规划、建设及民众活动在虚实两域同时扩展,虚实融合与协同将定义城市未来新模式。

三是软件定义。为物理城市建立虚拟模型,利用软件模拟人、事、物在真实环境中的行为。通过云端与边缘计算,软性指引和调控交通信号、能源、重大项目管理和基础设施建设。

四是智能反馈。在数字孪生体上进行规划设计、模拟仿真,对潜在的不良影响、冲突矛盾、危险进行智能预警,并提供可行对策建议。以未来视角智能干预城市发展轨迹与运行,优化实体城市规划管理,改善市民服务,赋予城市智慧。

“我们倡导全域数字孪生,通过巧妙组合多种技术手段,实现模型的轻量化、准确化与精细化,这才是真正的基于数字孪生时空智能的新一代的智慧城市。”李德仁院士说,“智慧城市运营大脑是核心支撑,涵盖数据采集、加工、存储、清洗、挖掘、决策、控制与利用服务。其运作模式是,智能化采集加工城市动态数据(如出行数据、电动汽车充电状态、停车场温度等),接入实时地理信息平台,通过实时数据分析、推理与认知,驱动行动(如智能交通管理、无人值守停车场管理)。”

数字孪生智慧城市的典型应用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城市管理要像绣花一样精细”,城市治理需注重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据李德仁院士介绍,目前数字孪生智慧城市的应用已在多个领域落地。

一是智慧社区。如深圳市某社区采用时空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高新技术手段,发挥实景三维多尺度全空间的技术优势,建设数字孪生城市社会基层管理平台,实现城市治理实时感知、全面刻画、精准决策、智能服务。通过房屋实景三维模型,实现分层分户管理,关联人、房等信息,结合智能传感器监测的水、电、燃气等数据,构建住户标准画像。通过发现数据突增异常,进行及时预警处理,实现精细化管控。基于实景三维地图,通过人工智能识别消防通道占道行为,获取精准位置,推送信息至管理人员,及时杜绝消防通道占道行为。基于实景三维地图,关联垃圾桶精确点位数据,结合传感器和摄像头,实现及时感知,对垃圾桶满溢、异味进行监测预警,通知相关人员及时精准处理,降低环卫工作量,提升城市形象。对孤寡老人分发健康手环,实时监测生命体征,结合高精度定位信息和实景三维地图,对异常情况实时预警,实现精准救助关怀。对社区综合事件进行统计分析,通过实景三维立体化展示社区综合态势,辅助政府部门和社区管理人员直观、全面了解社区情况,做好重点事件、重点区域精准防控。

二是智慧电网。融合电力系统物理模型、在线量测数据、无人机/机器人巡检数据、历史数据,并集成电气、计算机、通信、气候、经济等多学科知识,进行多物理量、多尺度仿真,在虚拟空间映射电网全生命周期。电力巡检机器人能实现变电站、输电和配电设备全天时、全方位、全自主智能巡检与安防(巡逻、读表、图像识别、红外测温、视频回传),替代人工,降低风险。通过建立集多要素精准定位、识别建模与三维空间关系计算于一体的软硬件系统,实现安全风险定位预警、无人值守智能管理、错峰按需用电,提升安全与效率。

三是石油天然气工厂智能化管理。通过建立石油天然气工厂数字孪生平台,精准描述石油天然气工厂物理资产的位置、机械特性、工艺特性、组成等属性,对工厂主要资产、设施进行仿真级三维建模,对重点设备建立可拆解的模型,对厂区生产活动涉及的要素进行模拟仿真,解决生产、能源、工艺、安全、环保等各专业在指标颗粒、空间属性、时间属性、数据层次不一致的问题。平台和每一个测点都与传感器连接,实时获取各类型传感器的数据,显示环境温度、湿度、易燃易爆物气体浓度等信息。平台可接入第三方视频监控系统,并集成摄像头的三维空间属性,用户可以方便地找到需要查询的摄像头位置、实时监控画面。平台还可模拟出火灾发生时的情景,并提供最佳逃生路线与应急措施。石油天然气工厂数字孪生平台的应用,大幅提升了资产管理、生产管理、运维管理效率,能够智能分析预警故障,预计每年降低运维成本约2亿元。

四是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与灾害智能化管理。成功构建了天空地观测平台,通过水流泥沙浓度测量分析,服务于长江上游水库群防洪调度、中游航道安全监测与应急响应、上游梯级水电综合管理。此外,部署了上万个传感器,积累了亿万条观测记录。通过运用洪水演进模拟系统,实现长江上游各大型水库信息、预报调度信息、流域内水雨情信息实时共享,效率由原来的小时级提高到20分钟到达长江防总、30分钟到达国家防总。通过航道维护辅助分析系统,浅水航道尺度发布周期由10天缩短至7天;航标异常发现时间由最长1天缩短至10分钟,恢复时间由8小时缩短至2小时;水位测报由一天1次或3次人工读尺提升至每小时1次。

数字孪生在其他领域的应用还包括,支持城市开发全过程仿真模拟、设计方案对比与选型;智慧农业方面实现灌溉、施肥、施药精细控制,减少浪费;智慧水利方面实现黄孝河流域污水处理厂、水坝、水闸等设施的智能化管理及泵站智能调度等。

李德仁院士强调,空天地时空智能是数字孪生城市的基础,数字孪生城市是数字城市的高级阶段,也是智慧城市的新高度。要建设好基于数字孪生的智慧城市、智慧能源、智慧交通、智慧物流、智慧工厂等,推进基于数字孪生智慧城市的各种智能化应用,实现善政、促产、利民,建设人民满意的城市。

 

(来源:《中国测绘》2025年第9期)